今天用手机随手拍了几张重庆傍晚的街景,这些照片和题主放出的图片有不少相似之处,我觉得适合用来解答题主的问题。

很通透的傍晚,天空是日落后的金色和蓝色,城市建筑反射着天空蓝色的光,暖色的灯光和出租车在画面中与蓝色形成对比,这些画面的主色调都是蓝色和黄色,也有部分红色。
题主所说的【超级干净】,我想主要是这三个方面。
1.天气。
通透、能见度高的天气是很受摄影师们喜欢的,这意味着空气中的灰尘、杂质、水汽等影响可见度的因素更少,相机拍摄下的物体色彩、明度等信息会更加纯正。
简单放一组对比图


上面那张图拍摄于黄昏太阳落山后的蓝调时刻,尽管天色已经变暗,但得益于通透的天气环境,拍摄的照片能清晰记录到蓝色时刻的天空、地面、建筑等各种被摄物的信息,这张照片的后期只需简单小幅度的调节,就能出片了。
下面这张的色彩就逊色许多。当时是一个灰蒙蒙的正经雾都天气,拍下的原片很灰很灰,尽管拍摄用的机器是尼康,但我明显感觉它好像变成了索尼(滑稽)。后期在PS中拉了大幅度的去朦胧,然后大幅度降低饱和度,减轻脏乱的色彩给我带来的负面视觉冲击。相较于上一张照片,它的后期处理过程是比较麻烦的。
这个对比的最大区别是天气状况,也就是通透程度。你能明显地看出来通透和不通透的天气在被摄物的色彩、明度、饱和度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别。
那么,想要拍到干净的照片,尽量选择通透的天气。干净的空气带来干净的照片。

再回去看上面那几张手机随拍的街景,很通透的傍晚,大气能见度极高,很随意就可以拍下看起来很干净舒适的城市风景照片。
2.拍摄时段。
一个通透的天气里,我们又怎样选择最佳的拍摄时机?这是每一个认真对待拍照的人都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再看一张照片

夏季暴风雨过后,蓝色低沉的云快要低垂到地面,已经快要落到地平线以下的太阳从云隙中射出来一道阳光,这就是日落时分的【金色时刻】与【蓝色时刻】交替之际。实际上,在每天的早晚,日出前后,【金色时刻】和【蓝色时刻】都会陆续上演,也就是说,每天的日出日落前后一小时左右,我们各有一次机会拍摄【金色时刻】和【蓝色时刻】。





【金色时刻】是拍摄温暖瞬间和冷暖对比的好机会,那么【蓝色时刻】呢?





通透的天气到了傍晚,静谧的【蓝色时刻】来临,自然光还没有完全消失,城市暖色的灯光亮起,点亮了地面阴暗处,这个时候天空是纯净的蓝色,与地面的暖色灯光辉映,形成舒适的冷暖对比。
题主所列出的图片,就属于【蓝色时刻】城市街道暖色灯光亮起这一类。



这时候题主所说的一张干净的图片底子就有了,选择合适的构图,加之适当的后期进行色彩的统一,即可实现比较干净的画面。


如果题主看过小武拉莫(大佬)拍摄的其它照片,会发现他拍摄的照片很多时候都反映出拍摄环境的两个特点,即上面说的两点:
通透的天气。
蓝色时刻-金色时刻。
3.较强对比的色调和低对比度的影调。
关于【干净的画面】,题主只列出一张图片。

分析这张照片的色彩,我们不难发现图片中两个主色调:
低饱和的蓝色。
低饱和高明度的黄色。
图中的天气通透,天边有积雨云,根据公交车信息揣测地点可能是日本奈良,拍摄季节为夏季。但路边被灯光照亮的树并不是纯正的绿色或深绿色,作者在后期过程中大概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色彩统一工作。(很可能让绿色、橙色向黄色偏移)

分析这张照片的影调,我们同样不难发现一个特点:
低对比度,同时绝大多数亮部和暗部都没有死黑或者过曝。创作者在后期过程中至少有提亮暗部的操作。
当然,这只是一些根据这张图的简单分析,并不是全部,也很可能有不少对作者的误解。
总的来说,这样的色调影调不是完全靠后期调出来的,甚至前期拍摄比后期更加重要,比如蓝色时刻拍摄的城市街道更容易调色成为题主列出的图片这样的风格。许多摄影爱好者找来高手的调色预设,往自己的照片上一套,麻了,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不理解前期拍摄才是预设的最佳搭档。
在掌握了前期拍摄环境与成片的关系之后,不断尝试拍摄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大量的后期调整练习。去看小武拉莫的作品,他的作品色调影调的统一度极高,这不是一两天,一两个预设就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