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 微观经济学》笔记
By Vincent. @2021.8.12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 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稀缺资源
-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在效率(利益最大化)和平等(经济成果的平均分配)之间取得平衡
- 机会成本(选择一个,意味着放弃另一个)
- 理性人(最理性、最客观、利益最大化的做出选择)考虑边际量(边际指增加一个后引起的变化,只有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会采取行动)
-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 贸易使每个人的情况更好(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各种最好的服务)
-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看不见的手,用处很大)
- 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对于买方卖方以外的外部人不负责、但是会产生影;市场有时会失控,即市场失灵。这个时候就要靠政府)
-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 政府发行过多货币,会刺激消费、提供更多岗位需求,但是会引起通货膨胀
-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 的短期权衡取舍
- 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以用其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做出决策;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
- 贸易和相互依赖性可以是互利的;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经济活动的一种好 方法;
- 货币量的增长是 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社会面临通货膨 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 先提出理论,再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的 理论。
- 经济学家由于同样的原因而做出假设:假设可以使复杂的世界简单 化,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容易。
- 所有模型——物理学的、生物学的和经济学的——都为了加深我们 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
-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 tier)是一个图形,它表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 产的产品——在这个例子中是汽车和电脑——的数量的各种组合。
- 为什么经济学家往往给决策者提供相互矛盾的建议呢?这里有两个 基本原因: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 一致。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 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 经济学可划分为两个分领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家研究家; 庭和企业做出的决策以及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家研究; 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 换句话说, 我们可能认为是A引起B,而事实上却是B引起A,忽略的变量和反向 因果关系陷阱提醒我们,在用图形得出关于原因与结果的结论时要 谨慎。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
- 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每个人都可以享有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与服务。
- 贸易的好 处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
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运行的力量
-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 变时,一种物品的 价格上升,对该物 品的需求量减少的 观点。
- 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所有影响买者的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 下,一种物品的价格变动时,该物品的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 变时,一种物品的 价格上升,该物品 的供给量增加的 观点。
-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 给量与需求量相等 的水平时的状态。
- 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 的价格都会自发调 整,使该物品的供 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的观点。
- 大灾之后禁止物价上涨: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按先来先得的原则卖出物品。事实上这就是反哄抬物价法所鼓励的事情。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人们囤积物品,商店的货: 架都空了。
- 在极端需求情形下允许价格上涨限制了过度消费。人们会更仔细地i 考虑他们的购买,而不是购买成打的电池(或瓶装水、煤气),也许他们只: 会买一半的量。结果是在极端需求情形下会有更多顾客买得到物品。市: 场过程的结果实际上比反哄抬物价法更能实现较为平等的分配。
-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配置稀缺资源的机制。
-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市场 均衡。当价格为均衡价格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第五章 弹性及其应用
- 农业的好消息对农民来说是坏消息(农业产量高,价格上涨,需求量不变,农民收入减少)
- 石油输出国不能保持石油的高价格(高价格下,石油消费量会减少)
- 禁毒增加了与毒品有关的犯罪(毒品价格更高,瘾君子更倾向于犯罪)(另一种说法是禁毒,在长期上对社会有用)
第六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 由于任何一种物品的买者总希望价格更低,而卖者总希望价格更高, 所以,这两个群体的利益会产生冲突。
- 正如价格上限引起的短缺会导致不合膏’的’配’给诚葡二爲,航4下限 导致的过剩也会带来同样的后果。与此相比,在一个自由市场中,价格起到配给机制的作用,卖者可 以以均衡价格卖掉他们想卖的所有东西。
- 但价格控制往往损害了那些它本想要帮助的人。租金控制可以保持 低租金,但它无法鼓励房东修缮住房,并使找房变得困难。最低工资法会 增加一些工人的收入,但也使其他工人成为失业者。
- 所有政府——从华盛顿特区的联邦政府到小镇的地方政府——都用 税收为公路、学校和国防这类公共项目筹资。
- 总之,这种分析得出了两个结论:・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 的销售量减少了。・买者与卖者分摊了税收负担。在新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的 更多了,而卖者得到的更少了。
- 经济受两种规则体系支配:供求规律和政府制定的法规。
- 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 性。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 场一方,因为市场的这一方较难通过改 变购买量或销售量来对税收做出反应。
第3篇 市场与福利
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 品支付的量减去其 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 得到的量减去其生 产成本。
- 一种可能的衡量指标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我们称之为总剩余。市场的总剩余是用买者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物品的总评价减去卖者提 供这些物品的总成本。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我们可以说,这种配置是有效率的。
- 市场势力和外部性是一种被称为中筆竺灵的普遍现象的例子,市场 失灵是指一些不受管制的市场不能有资源。公共政策有可能纠正这些问题并提高经济效率。尽管存在市场失灵的可能性,但市场中看不见的手仍然是极其重要的。
第八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
- 税收往往是激烈的政治争论的起源。
- 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 收)引起的总剩余 减少。无谓损失就是由于税收阻止了这些互利的贸易而引起的剩余损失。
- 当政府对一种物品的买者或卖者征 税时,社会就损失了某些市场效率的好处。税收给市场参与者带来损失, 不仅是因为税收将资源从市场参与者手中转到政府手中,还因为税收改 变了激励,并扭曲了市场结果。
- 税收带来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少消费,使卖者少生产,而且,这种行为变动 : 使市场规模缩小到使总剩余最大化的水平之下。弹性越大意味着无谓损失 越大。
- 税收增加越多,它对激励的扭曲越大,无 谓损失也就越大。但由于税收减小了市 场规模,税收收入不会一直增加。税收 收入起初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但如果税收规模达到足够大,税收收入 就会开始下降。
第九章 应用:国际贸易
- 对出口国的分析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国内该物品生产者 的状况变好了,而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 增加了。
- 进口国的分析得出了两个与出口国情况相类似的结论:•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国内该物品消费者 的状况变好了,而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了。•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 增加了。
- 一个 经济向世界开放就是一种扩大经济蛋糕规模的政策,但也许会使一些经 济参与者得到的蛋糕变小了。
- 一些国家有时不 能享受到贸易的好处,是因为自由贸易的输家在政治上比赢家更有组织。 输家可能团结起来,为实行关税或进口配额等贸易限制而利用政治影响 力进行游说。
- 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 国内销售的物品征 收的一种税。
- 大多数经济学家 支持自由的国际贸易。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是一种有效配置生产的方法, 并提髙了两国的生活水平。
- 国 内价格低表明,该国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 比较优势,而且将成为出口者。国内价格 高表明,世界其他国家在生产这种物品上 有比较优势,而且该国将成为进口者。
- 有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保护工作岗位、 保卫国家安全、帮助幼稚产业、防止不公 平竞争以及对外国的贸易限制做出反 应。尽管这些观点在某些情况下有些道 理,但经济学家相信,自由贸易通常是一 种更好的政策。
第四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10章 外部性
-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 观者福利的无补偿 的影响。
- 实际上,无论是公共决策者还是私人, 都可以以各种方法对外部性做出反应。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使资源配 置更接近于社会最优状态。
- 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被称为矫正税(corrective taxes) o这种税也被称为庇亏税。
- 管制规定了污染水平,税收则向工厂所有者提供了一种减少污染的 经济激励。你认为哪一种解决方法更好呢?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税收。
- 当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交易间接影响第三 方时,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如果一项 活动产生了负外部性,例如污染,市场的 社会最优量将小于均衡量。如果一项活 动产生了正外部性,例如技术溢出效应, 社会最优量将大于均衡量。
- 政府用各种政策来解决外部性引起的无 效率。有时政府通过矫正 税来使外部性内部化。还有一种公共政 策是发放许可证。
- 受外部性影响的人有时可以用私人方法 解决问题。例如,当一个企业给另一个 企业带来了外部性时,两个企业可以通 过合并把外部性内在化。此外,利益各 方也可通过签订合约来解决问题。根据 科斯定理,如果人们能够无成本地谈判, 那么,他们总可以达成一个资源有效配 置的协议。但在许多情况下,在许多利 益各方间达成协议是很困难的,从而科 斯定理并不适用。
第11章 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
- 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 以阻止一个人使用 该物品的特性。
- 消费中的竞争性: —个人使用一种物 品将减少其他人对 该物品的使用的 特性。
- 对公共物品和公共 资源的研究与对外部性的研究密切相关。
-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 益但避免为此付费 的人。
- 由于搭便车者问题,通过私人慈善活动来消除贫困也许无法实现。 但政府的行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向富人征税来提高穷人的生活水 平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穷人的状况变好,是因为他们现在享有更 高的生活水平,而那些纳税人的状况变好,是因为他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贫 困较少的社会中。
- 寓言称为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最后,土地上放牧的羊如此之多,以至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由于公 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 多家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为什么牧羊人让羊繁殖得如此之多,以 至于毁坏了镇公地呢?原因是社会激励与私人激励不同。避免草地破坏 依靠牧羊人的集体行动。如果牧羊人共同行动,他们就可以使羊群数量 减少到公有地可以承受的规模。但没有一个家庭有减少自己羊群规模的 激励,因为每家的羊群只是问题产生的一小部分原因。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 totle)就指出了公共资源的问题:“许多人公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得最 少,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对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 的关心。”
- 我们说明了存在一些市场不能充分提供的“物 品”。市场不能确保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清洁的,也不能确保我们的国家不 受外国侵略。相反,社会依靠政府来保护环境并提供国防。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并没有在法律上有权控制。当产权缺失引起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
- 由于不能向使用公共资 源的人收费,他们往往会过度地使用公 共资源。因此,政府努力用各种方法限 制公共资源的使用。
第12章 税制的设计
-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以外,没有什么事情是 确定无疑的。”
- 现在,把所有的税收加 在一起——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工薪税、销售税和财产税—— 总计超过一个普通美国人收入的四分之一。在许多欧洲国家,税收甚至 比这还要高。
- 许多欧洲国家税收高得多,这些税收为更为慷慨的社会保障网筹资, 包括对穷人和失业者提供更多的收入支持,以及扩大政府提供的医疗 保障的覆盖范围。
-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政府财政状况,我们把总量 分解为几个大类。州与地方政府筹集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40%左右。
- 税收还会引起两种其他成本,设计良好的税收政策正是要 避免这两种成本或至少使其最小化。・当税收扭曲了人们做出的决策时引起的无谓损失。•纳税人在遵照税法纳税时承担的管理负担。一种有效率的税制是所引起的无谓损失和管理负担很小的税制。
- 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而且经济 理论也无助于找出一种最公平的税制。平等和美丽一样,是“情人眼里出 西施”。
- 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平等和效率是税制的两个最重要的目标。但这 两个目标往往是冲突的,特别是当根据税制的累进性来评价平等时。
- 税制的效率是指它给纳税人带来的成 本。除了资源从纳税人向政府的转移, 税收还有两种成本:第一种是由于税收改变了激励、扭曲了资源配置而带来的 无谓损失;第二种是遵从税法的管理 负担。
- 税制的平等涉及税收负担是否公平地在 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 当考虑税法的变动时,决策者经常面临 效率与平等之间的权衡取舍。
第五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第13章 生产成本
- 在本章和以下各章中,我们将更详细地考察企业行为。企业的数量如何影响一个市场的价格以及市场结果的效率呢?产业组织 领域正是针对这个问题的。
-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 的投入成本。
- 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 币的投入成本。
- 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有一项重要的隐性成本,那就是已经投资于企业 的金融资本的机会成本。
- 但它们也同 样具有三个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共同特征:•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会上升。•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 相交。
- 本章旨在提出一些我们可用于研究企业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的 工具。现在你应该懂得经济学家所用的感夺这个术语的含义以及成本如 何随着企业生产的产量而变动。

-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等于总 收益减总成本。
- 分析企业的行为时,重要的是要包括生 产的所有机会成本。经济利润既考虑显性成本也考虑隐 性成本,而会计利润只考虑显性成本。
- 企业的成本反映其生产过程。企业的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在企业改变产量时不 变的成本。可变成本是在企业改变产量 时改变的成本。
- 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然后随着产量进一步增加而上升。
- 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长期中是可变的。
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 利润最大化的三个一般性规律:•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应该增加其产量。・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企业应该减少其产量。•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
- 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 收回的成本。
- 垄断企业(monopoly )o垄断产生的基本原因 是雄△擘争:垄断企业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他企 业亲为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而进入壁垒又有三个主要形成原因:•垄断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政府管制: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服务的 权利;•生产流程: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企业的成本生产产品。
-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 顾客出售同一种物 品的经营做法。
- 价格歧视是利润最大化垄断者的一种 理性策略。价格歧视要求能根据支付意愿划分顾客。在我们的 例子中,可以从地域上划分顾客。某些市场势力会阻止企业实行价格歧视。 其中一种力量是夸四,套利是指在一个市场上以低价购买一种物品,而在 另一个市场上以書亦出售,以便从价格差中获利的过程。
- 完全了解每个顾客的支付意愿,并对每位顾客底成亲曲冰糸的情况。在这种 情况下,垄断者对每位顾客收取的价格正好等于该顾客的支付意愿,而 且,垄断者得到每次交易中的全部剩余。
第15章 垄断
- 垄断者是在其市场上作为唯一卖者的企业。
- 垄断者的边际收益总是低于其物品的价格。
- 垄断会引起无谓损失
- 决策者可以用四种方式对垄断行为的无 效率做出反应:用反托拉斯法使行业更具竞争性;管制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把垄断者变为政府经营的企业;或者,如果与政策不可避免的不完善性相比,市场失灵的程度相对要小,政府可以选择不作为。
第16章 垄断竞争
- 寡头:只有少数几个提供 相似或相同产品的 卖者的市场结构。
- 垄断竞争:存在许多出售相似 但不相同产品的企 业的市场结构。
- 售有较大差别消费品(例如销售 药品、香水、软饮料、剃须刀片、早餐麦片和狗粮)的企业,通常都把收益的 10%-20%用于广告;出售工业品(例如销售钻探机与通信卫星)的企业, 用于广告的支出一般很少;而出售同质产品(例如销售小麦、花生或原油) 的企业,根本没有广告支出。就整个经济而言,企业总收益中有2%左右用于广告。
- 在某种程度上,广告操纵了消费者的偏好, 促成了非理性的品牌忠诚,并抑制了竞争。在更大程度上,广告提供了信 息,建立了具有可靠质量的品牌,并促进了竞争。
-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资源配置也不是完美的。但从实际决 策者的角度看,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这种状况。
- 垄断竞争市场有三个特点:许多企业、有 , 差别的产品和自由进入。
第17章 寡头
- 博弈论: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的理论。
- 博弈 论对于理解寡头和许多其他只有几个相互关联的参与者的情况是有用 的。
- 卡特尔:联合起来行事的企 业集团。
- 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 体在假定所有其他 主体所选策略为既 定的情况下选择他 们自己最优策略的 状态。
- 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 间的一种特殊”博 弈”,说明为什么 甚至在合作对双方 都有利时,保持合 作也是困难的。
- 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 择什么策略,对一 个参与者都为最优 的策略。
- 赢家最后是被称为”厂推枣:一报还一报的简单策略。根据”一报还一报” 的策略,参与者应该从合出乔峪 贏寿上一次另一个参与者怎么做自己也 怎么做。因此,”一报还一报”参与者要一直合作到另一方违约时为止,然 后再违约到另一方重新合作时为止。换句话说,这种策略从友好开始,惩 罚不友好的参与者,而且,如果对方做出保证,就给予原谅。这种简单的策略比人们提交的所有更复杂的策略都好。”-报还一报”策略有悠久的历史。它实质上是《圣经〉上”以眼还 眼,以牙还牙”的策略。囚徒困境的比赛表明,该策略可能是进行生活中 某些博弈时的一个好的经验法则。
- 决策者应该努力使寡头企业竞争而不是 合作。
- 《谢尔曼法》把寡头之间的协议从一种无法执行的合约提升为有罪的 勾结。《谢尔曼法》禁止相互竞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哪|怕仅仅是谈论定价问题。
- 囚徒困境的故事说明了为什么寡头即使在合作符合 它们的最大利益时也不能维持合作。
- 寡头通过形成一个卡特尔并像垄断者一 样行事以使自己的总利润最大化。
- 决策者用反托拉斯法来防止寡头从事减 少竞争的行为。这些法律的适用性是有争议的。
第六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
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
-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服 务的投入。
- 劳动、土 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 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从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 出来的。
-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共同决定了均衡工资,而且,劳动供给曲 线或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引起均衡工资变动。同时,那些需要工人的企 业的利润最大化确保了均衡工资总是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 经济的收入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分配 的。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土 地和资本。
- 劳动的供给产生于个人在工作和闲暇间 的权衡取舍。
- 支付给每种要素的价格的调整使该要素 的供求趋于平衡。
- 任何 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都取决于可以得到 的所有要素量。
第19章 收入与歧视
- 补偿性工资差别: 为抵消不同工作的 非货币特性而产生 的工资差别。下面是几个例子:
- ・煤矿工人得到的工资高于其他有相似教育水平的工人的工资。 他们的高工资用来补偿釆煤的不干净和危险性,以及煤矿工人所面临的 长期健康问题。•工厂中夜班工人的工资也高于同类白班工人的工资。高工资用 来补偿他们不得不夜里工作而白天睡觉这种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生活 方式。•教授的工资低于受教育程度差不多的律师和医生。律师和医生 的高工资是补偿他们缺失教授的由工作所带来的学术上和个人价值上的 满足。(实际上,讲授经济学如此有趣,以至于令人惊讶的是,经济学教授 竟然还能得到报酬!)
- 毫不奇怪,具有较多人力资本的工人的平均收入高于人力资本较少 的工人。
- 企 业一劳动需求者一愿意向教育水平高的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因为 受教育程度高的工人有着较高的边际生产率。工人——劳动供给者—— 只有在受教育能得到回报时才愿意支付受教育的成本。
- 由于无法解释的工资差 别如此之大,因此一些被忽略的变量,包括能力、努力和机遇,应该起着 重要的作用。
- 企业对那些受到顾客歧视的工人支付的少一些,因为这些工 人对收益的贡献较少。
- 高 于均衡水平的工资产生的三个原因是最 低工资法、工会和效率工资。
- 利润最大化行为可以减 少歧视性工资差别。如果顾客愿意向歧 视企业支付更多,或如果政府通过要求 企业歧视的法律,竞争市场上的歧视就 会持续下去
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得 出的结论是: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中,最富的人的收入不超过最穷的人的 收入的四倍。虽然不平等程度的衡量是很困难的,但显然我们社会的不 平等已大大超过了柏拉图所建议的程度。
- 惩罚成功和奖励失败的政策减少了对 成功者的激励。因此,决策者面临平等和效率之间的权衡取舍。越平等 地分割蛋糕,蛋糕就会变得越小。这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同意的有关收入 分配的一个结论。
- 功利主义者: (例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选择使 :社会中每个人效用之和最大化的收入分配。自由主义者(例如,约翰•罗尔斯)在决定收入分配时,我们仿佛被置于不 了解自己的生活状况“无知面纱”之下。 自由至上主义者(例如,罗伯特•诺齐 克)要求政府保护个人权利以保证一个 公正的过程,但不用关注其所引起的收 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
- 有许多旨在帮助穷人的不同政策——最 低工资法、福利、负所得税以及实物转移 支付。虽然这些政策都帮助了一些家庭 脱贫,但它们也有意料之外的副作用。 由于经济援助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因 此,穷人往往面临很高的有效边际税率。 这种高有效税率不鼓励贫困家庭依靠自 己的力量脱贫。
第七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
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
- 消费者预算约束(他能支付得起的数量)与消费者的偏 好(他想为之支出的东西)。
- 收入效应:当价格的某种变动 使消费者移动到更 高或更低无差异曲 线时所引起的消 费变动。
- 替代效应:当价格的某种变动 使消费者沿着一条 既定的无差异曲线 变动到有新边际替 代率的一点时所引 起的消费变动。
- ・“好消息!现在百事可乐便宜了,我的收入的购买力增加了。其 实就是我比以前更富了。因为我变富了,所以我可以买更多的比萨饼和 更多的百事可乐。”(这是收入效应。)・“现在百事可乐的价格下降了,我放弃一个比萨饼可以得到更多 百事可乐。因为现在比萨饼相对来说更贵了,所以我要少买比萨饼多买 百事可乐。”(这是替代效应。)你觉得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 结果既取决于收入效应又取决于替代效应。如果利率上升的替代效 应大于收入效应,则储蓄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储蓄减少。 因此,消费者选择理论说明了,利率上升既可能鼓励储蓄,也可能抑制 储蓄。
- 对利率如何影响储蓄在研究领域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 第一个主题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在很多不同情景中,一些人往往 拥有比其他人更多信息,而’且,这种拥有信息的不平衡会影响他们做出 的决策以及他们如何相互影响。
- 第二个主题是政治经济学。在本书中,我们说明了许多市场失灵和政府政策可以潜在遍立書话蚤冋题的例子。但“潜在地”是需要加以限定的:这种潜力能否实现取决于政治制度良好运行的程度。
- 第三个主题是行为经济学。这个学科把一些心理学观点用于研究经 济问题。比如人不总是理性的、人们是前后不一致的
- 雇佣关系是经典的例子。雇主是委托人,而工人是代理人。道德风 险问题是工人在没有受到充分监督时责任心下降的现象。雇主可以用各 种方法对这个问题做出反应:更好的监督,高工资,延期支付。雇主可以将这些用于减少道德风险问题的各种机制组合起来使用。
- 如果说这些主题有一个统一的观点,那就是:生活是杂乱的。信息是 不完全的,政府是不完善的,人也是不完美的。
- 政府本身也是不完善的制度。康多 塞悖论说明,多数原则并没有产生可传 递的社会偏好;而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说明,没有一种投票制度是完美的。在许 多情况下,民主制度将产生中值选民想 要的结果,而无论其他选民的偏好是什 么。此外,那些决定政府政策的人会受 到利己而不是国家利益的驱动。
- 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决策比 传统经济理论所假设的要复杂。